您好!欢迎访问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九游j9官网登录入口的联系方式
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851-28419444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桃溪路47号
网址:www.gzgs.com.cn
----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四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8月3日)
一、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和下半年面临的形势
(一)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回顾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需求增长放缓,产量增长过快;铁矿价格高位,钢材价格大降;亏损企业增加,企业分化明显。同时,市场倒逼使得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步伐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
第一,需求增长放缓,钢材产量增长过快,加剧了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gdp增长7.6%。但从增长结构看,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20.1%,比去年同期18%的实际增速还高,第三产业投资增速由去年同期的17%上升到23.5%,工业投资增长由去年同期的23.8%回落到16.2%;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由去年同期的23.2%回落到15.1%。这些都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也意味着市场对钢铁需求增长放缓。
上半年,全行业实现粗钢产量3.9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4%,略低于gdp的增长。粗钢平均日产量高达215.4万吨,按此测算,全年钢产量将达到7.86亿吨。但同期粗钢表观消费量为3.648亿吨,同比增长6.8%。如果考虑库存变化,我们发现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和库存增长来消化。在经济减速、增长结构变化、主要用钢行业需求放缓的情况下,钢产量的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也抑制了钢材价格。
第二,铁矿石价格仍保持高位,钢材价格却大幅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异常艰难。上半年,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仍高达133.24美元/吨,同比仅下跌6.25美元/吨,降幅为4.48%,折算成铁水成本,下降10美元/吨,折合人民币62元/吨。而6月末钢材价格同比下跌16.96%,钢价下跌超过400元/吨。尽管今年以来,炼焦煤、焦炭等降价幅度较大,但仍难以缓解钢材价格大跌和铁矿石高价位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
第三,全行业仅保持微利,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企业分化明显。上半年,纳入统计的86家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万亿元,同比仅增长0.94%,实现利润22.7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0.13%,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5.40%,钢铁业仍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在22.7亿元的利润中,还包括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少提折旧所产生的利润(大约在15亿元左右)。上半年,累计亏损企业有35家,亏损面高达40.7%,同比扩大3.49个百分点。上半年,会员钢铁企业中,盈利的前10家企业累计实现利润98.65亿元,亏损的前10家企业累计亏损91.25亿元。
(二)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市场,加速研发新产品,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面对严峻的盈利压力,各企业纷纷严格基础管理、推进管理变革和技术创新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宝钢强化市场倒逼机制,围绕成本改善、产品经营推进管理变革,在能力提升、内部挖潜、协同增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通过强化同工序对标竞赛,降本增效,提高成本竞争力;通过推广、完善子公司任期目标责任制,转变经营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差异化优势;通过内部技术和管理经验移植,提高协同效益,集团内部2012年亏损比较严重的钢铁单元逐步扭亏,并产生正的盈利贡献。通过上述措施,上半年,宝钢实现盈利51.71亿元,同比增长57.6%,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创新产品,抢占高端。上半年,钢协会员企业生产的汽车用钢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满足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宝钢第三代超高强钢qp980热镀锌产品全球首发,使宝钢成为能够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钢铁企业;鞍钢9%镍钢板成功中标中石化广西lng(液化天然气)项目,这是鞍钢继去年承接中石油唐山lng储罐项目之后获得的又一订单;太钢开发出满足高速动车国产化车轴钢技术要求的dz1车轴钢和时速350公里的crh3型高速车轮钢;马钢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效节能型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成功应用于南海建成的“荔湾3-1”深海油气平台上,目前该产品已经占领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
全力降本,努力增效。鞍钢今年全面打响扭亏增效攻坚战,集团扭亏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果,鞍钢股份公司预报上半年盈利约7.02亿元;武钢大力实施低成本制造,确保主业不亏损,集团上半年实现利润4.71亿元。
优化结构,开拓市场。一批企业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大力优化产品结构。沙钢围绕提高效率和效益,全面实施生产组织结构、产品质量结构和市场营销等调整优化工程。上半年实现利润11亿多元;天管公司注重高端专业管市场开拓,高压锅炉管增长近1倍,气瓶管增长44%,提高了无缝钢管的整体效益。
市场导向,效益为先。太钢加强风险管控,严格自律,坚决落实产品定价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没有合同不生产的原则;东北特钢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品种结构调整,低于生产成本不接单,实现效益品种快速上量,大力控制、压缩低效益品种合同订货量,真正从源头把住效益关。
创新管理,增强活力。在严峻的市场面前,许多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切入点,通过人员优化、管理模式与组织流程优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下半年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和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1.下半年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调结构、转方式是中国经济今后及未来几年的主基调,下半年钢铁需求不会有高增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7.7%,低于去年同期的8.1%,也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7.8%;第二季度增长7.5%,速度继续放缓。虽然存在下行压力,但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7月份以来,中央陆续推出了免征小微企业增值税、服务贸易便利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西部地区铁路建设等措施,政策的重点仍在于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不可能再有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政策出台。下半年,钢材需求不可能有高增长,从近几年的季度规律来看,下半年的产量和需求甚至有可能低于上半年。
二是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钢材出口难度加大。需求下降、价格低迷是全球钢铁业面临的共同困难。上半年,扣除中国产量,全球粗钢产量下降2.7%,欧盟(27国)下降5.1%,美国下降6.4%,俄罗斯下降2.9%,韩国下降5.3%,日本和印度仅分别增长1.2%和2.5%。在全球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上半年,中国出口钢材3069万吨,同比增长12.6%,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日益加剧,我国钢铁企业国际贸易摩擦增多。近期已陆续有欧盟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部分东盟国家等对我钢铁产品出口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鉴于中国钢铁产品的贸易摩擦事件越来越多,下半年,我国钢铁产品出口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三是产能继续增长,原料价格、融资成本等多重因素交织,行业仍将微利经营。上半年,各企业为了保市场、防止银行停贷,产量高位释放,导致行业运行呈“价涨—增产—价跌—减产”的循环,钢材价格承压。到今年底,还将有2000多万吨的粗钢产能投产,同时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状况也不会改变,铁矿石等原料价格受小样本指数的影响涨易跌难。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半年行业仍将微利经营。
应该看到,目前还没有到行业最低迷的时期。由于行业供大于求、原料价格高位运行,金融资本参与钢铁行业价值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钢铁行业都将处于微利经营的状态,甚至会出现年度亏损。如果不加大环保监督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减少低附加值钢材出口,减少对进口铁矿石需求,把过高的产量适当减下来,产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行业经营状况好转就不可能实现。
2.下半年应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第一,积极呼吁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是要公平税负。国家在市场准入、环保监管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在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改革过程中,应及时清理和减免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二是切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对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要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贷款损失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切实落实对严禁违规建设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三是呼吁和支持环保部门通过严格的环保监管,提高违规企业环保成本,促进公平竞争。
第二,要把控产量作为全行业的重要工作。当前希望政府出台经济刺激政策,拉钢铁企业一把没有任何可能,只能自救。自救要在短期内见效就要加强行业自律,控制产量。要强调的是,控产量不是限产,是要求企业坚持没有合同不生产,不给钱不发货,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控产量的实质是追求有效益的增长,是有利于企业、有利于行业的。希望通过协会组织协调和企业积极配合,严格自律,在下半年控产量能够取得成效。
第三,要切实通过出口企业自律,控制好出口钢材的数量和节奏,特别是要把含硼钢材出口数量降下来。4月份的会长办公会提出了减少含硼钢材出口的要求。会后,协会及时召集相关企业进行认真研究落实,要求把减少含硼钢材出口数量作为会员企业自律的重要内容,沙钢等企业已经带头把出口量降下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下半年要继续按照自律要求,减少出口量。
第四,要全力做好环保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现在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过去老百姓是“宁愿呛死,也不愿饿死”,现在老百姓是“既不愿饿死,更不愿呛死”。近期一些化工项目就是因为老百姓反对而不得不搁浅。因此,必须把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在环保方面不能心存侥幸,否则部分企业很可能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因为环保违规而被淘汰出局。二是要把建设绿色钢铁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讲,我国钢铁工业环保欠账较多,要达到从2015年开始执行的排放标准,任务相当艰巨,时间非常紧迫。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必须痛下决心,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间表,不断改善排放指标,以达到国家的要求。
二、认清钢铁产能过剩的实质
产能过剩是包括钢铁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钢铁行业尤为典型,并被认为是目前行业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我个人感觉有必要澄清一些认识和观点,不要妖魔化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这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来工作有好处。
(一)对钢铁产能过剩的几点认识
1.如何界定产能过剩?
根据公开报道的统计数据,宝钢经济管理研究院梳理发现,从2000年~2012年的13年时间内,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在2006年以前基本都在80%以上,但超过90%的年份只有一年(2002年曾达到92.41%),2006年以后产能利用率回落到了80%以下,但基本维持在75%~80%的区间。行业利润率与产能利用率的变化存在一定正向变动关系,但不是很严格的对应关系(个别年份的产能利用率下降而行业销售利润率反而上升,如2003年、2004年)。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从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业就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呢?而这10多年恰好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哪个产业会在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这么快速发展的?我看没有,这也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过去的10多年中国钢铁产业并不存在真正的产能过剩问题(至少在2006年之前)。我们不能以100%的标准来衡量产能过剩与否,事实上这不可能达到。各个国家根据不同产业的特征和产业生产组织水平确定不同的“产能充分利用率”。以钢铁为例,欧洲和日本分别是以75%、78%作为分界线的,中国的钢铁业规模庞大,回旋余地大,所以我认为中国钢铁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就应该认为是产能充分利用了。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在2006年前中国就不存在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2006年以后直到现在,中国钢铁业也只是轻度产能过剩。我认为75%~80%的产能利用率为轻度产能过剩,70%~75%为中度产能过剩,而低于70%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大家都知道,欧美、日本历史上都出现过钢铁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极度产能过剩,因此我们最困难的时期远未到来。
2.中国钢铁的严重产能过剩时代预计将在“十三五”期间到来
欧洲和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都有一段钢铁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极端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是在国内钢铁需求增长出现“拐点”以后,钢铁产量出现峰值之后。而我国目前钢铁需求尽管增长率明显下降,但还未出现负增长,产量峰值还未到来。但估计这个拐点和峰值为期不远,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能否避免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产业走过的这一艰难时期,我没有把握。号称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没有幸免,我们依靠行政手段提前预警或许能够躲避。所以我们全行业要警觉起来,真的到了极端严重过剩的时候再采取措施就晚了,损失也更大了。既然前车之鉴放在那里,我们没有无动于衷的理由,应从现在开始未雨绸缪,尽可能避免这种极端严重过剩情况的出现。同时我也要奉劝各位行业同仁要作最坏的打算,要有行政调控失灵、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心理准备。
3.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有其特殊原因
产能过剩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钢铁业来说,以下因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
一是gdp政绩观下的产能扩张冲动。钢铁的行业特性决定了这个行业对地方gdp的贡献度是很高的,各地争相将钢铁列入支柱产业。一般而言,钢铁企业均为当地的最大工业企业,不仅贡献了当地巨大的gdp总量,还贡献大量的税收,另外还能解决就业压力。因此各地都有做大做强钢铁产业的强烈愿望。
二是片面的追求规模竞争效应导致钢铁企业越来越庞大。由于中国钢铁企业缺乏市场化并购,许多稍有规模的钢铁企业都抗拒被并购而谋求自我做大,中国大钢厂的诞生主要依靠的不是对国内存量钢铁产能的吸收合并,而是主要依赖增量产能实现的,导致中国钢铁产能随中国钢铁企业规模迅速膨胀。
三是中国的间接融资体系导致中小钢铁企业一味“跑马圈地”。企业规模越大,在大中型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下,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在全面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对于中小钢铁企业来说,扩大规模是其生存的无奈手段。这是最近几年来大量中小民营钢铁企业迅速膨胀的一个原因。
此外,钢厂设计建设施工娴熟高效为催生大量钢厂创造了条件。现在中国的冶金设备大多实现国产化,中国冶金建设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投资建设一座现代化钢厂不再是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不仅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建设周期也大为缩短,钢铁行业的实际进入门槛大为降低。
4.不要过度夸大产能过剩的危害性
今天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的演变状况基本与当年西方老牌钢铁大国相似,不同的是由于中国钢铁业的体量过大,相同的产能过剩率造成的庞大绝对过剩量使得危害性被放大。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产能过剩问题,既要看到这一现象对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摒弃妖魔化倾向,也要看到这一现象现实的积极意义。
第一,产能过剩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期的标志。每个产业的生命周期都是相似的,一般都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4个时期,只是不同的产业各阶段经历的时期长短不同而已,但成熟期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产能过剩,这也是检验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进入成熟期后的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将是一种常态,并伴随行业进入衰退期,因此要适应这种状态,我们只能缓解这种过剩状况,而绝不可能消除这种现象。
第二,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的充分竞争。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是供给增长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或者供给虽然没有增长但需求下降。这说明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竞争是充分的,对需求方来说是有利的。我国钢铁业的转型升级一定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当然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导致恶性竞争,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因此要消除严重产能过剩。
第三,不能将产量过剩等同于产能过剩。有人说中国钢铁业已进入到全面的产能过剩时期,不仅落后的低端产能全面过剩,而且高端产品如取向硅钢、高强度汽车板等产能也出现过剩。对中国钢铁业的总体产能过剩没有疑义,但不能认为中国钢铁业所有品种的产能都过剩,这是混淆了产量过剩与产能过剩的概念,极易误导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产能过剩是一个产业长时期的供大于求的现象,伴随着这个产业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始终。而产量过剩是一个阶段性现象,是因为需求突然受到抑制而出现的短期供大于求。中国钢铁业在高速成长期曾不断出现的这一现象是产量过剩,而不是产能过剩。随着需求增长的恢复,产量过剩问题自然消失。中国钢铁业目前出现的所谓高端产能过剩实际是产量的短暂过剩,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钢铁需求结构也会升级,目前的高端产能过剩仅是一种假象,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钢铁与下游产业发展周期不同步的必然现象。
(二)解决钢铁产能过剩要尊重市场规律,采取有力措施
产能过剩是个行业性的问题,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化解的。我觉得过去我国钢铁产能的过快增长有相当大的行政因素掺合在其中,因此中国钢铁业去产能化必须摒弃行政手段,以市场化为原则。
1.放开钢铁行业准入的行政审批限制。
有人肯定会说既然产能已经过剩,再放开行业准入的行政审批限制不是有更多的资本涌入钢铁行业?果真如此吗?我认为资本都是理性的,产业的准入限制造成了人为的“稀缺”假象,大量民营资本就会反向思维不惜任何手段违轨进入这个行业,而现实中行政审批中的权力寻租与缓慢低效大大降低了合规资本进入钢铁行业的效率。因此,一旦放开行业准入限制,投资者进入反而会更加谨慎,资本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政府要制定严密的“游戏规则”,并按规则办事。
允许资本自由进入钢铁行业并不意味没有任何的进入台阶,政府的责任是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对新建企业要有严格的能耗、排放、质量等标准,对存量产能要有限期改造符合新标准的期限。通过严格的环保监管,促进钢铁工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要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法规,对严重违反产品质量等法律、法规的生产企业,严刑峻法,坚决打击假冒伪劣钢材生产。我感觉执法不严或选择性执法是目前淘汰落后的最大障碍。
3.建立并完善钢铁资本退出的交易平台。
资本的自由进入必须要有资本的自由退出相对应。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还需要有产业资本自由退出的交易平台和机制。当前我国钢铁产业国有资本占据“半壁江山”,国有钢铁企业多为巨无霸型的庞然大物,资本的流动性差,又有诸多的政策限制。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很不完善,证券市场的长期低迷使得钢铁股票换手率很低,亟待建立适合大宗交易的第三方平台进行钢铁产权交易,方便钢铁资本退出钢铁行业。
4.鼓励市场化的减量并购重组。
我国传统并购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在规模上实现1 1>2的效果。我国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始于上世纪末,直到现在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多是在行政主导下实现的,并且以近亲式的行政区域内的重组为主。这种兼并重组绝大多数是增量重组,谋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即使是在重组过程中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也会被更多的新增产能所覆盖。因此,国家应该出台政策,鼓励钢铁企业进行市场化的减量重组,对钢铁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削减淘汰的落后产能可按吨位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或给予一定年限内的税收减免。
5.学习和借鉴欧美日钢铁去产能化的经验,增强企业自律。
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钢铁行业均拥有相对较长的发展历史,都曾面对过产能过剩的行业发展难题,钢铁行业去产能化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由于不同国家的体制基础和行业情况的差异性,其治理的基本思路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各有所异。尽管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市场境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严重产能过剩中走过来的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钢铁产业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个人感觉最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地方就是企业的自律精神。中国的企业就像中国人给世界的印象一样,无序而争先恐后,在削减产量和产能的自律上做得很差,结果是“多败俱伤”。
三、关于我国钢铁行业向服务转型的一些思考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到了漫长的调整期,这个行业的秋冬季漫长一点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行业的转型问题。以前的每一次市场调整都是因为时间太短,企业还没来得及作应对的准备就被市场裹挟而去,现在真正的新环境开始出现,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要思考自己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会员企业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这些必须予以充分肯定。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涉及许多方面,今天我想重点就推进钢铁企业由制造向服务转型谈一些思考和体会。这些想法我在两个月前的宝钢学术年会上抛出过。
(一)服务型制造的实质与内涵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停留在以生产制造为主体的模式中,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如何推进包括钢铁在内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从世界范围内跨国企业的发展历程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1.什么是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价值链重构,提升客户效用,拓宽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亦称制造的服务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的重要性不断下降而服务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上世纪90年代初,以ibm为代表的美国制造企业开始探索制造的服务转型,即聚焦客户需求,融合制造与服务,由传统产品制造商转变为服务系统供应商,实现服务型制造。
2.服务型制造的本质内涵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服务型制造是企业以服务为中心,制造是服务的一部分,企业以产品为载体向服务增值延伸,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提供者,而是集成服务提供商。在现代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环节,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较低。将传统制造环节向两端延伸,开展专业服务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以产品制造为中心的制造业向服务增值延伸,制造业的结构也从以产品为中心迈向以提供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中心,这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制造型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3. 服务型制造的特征
传统制造与服务型制造的区别在于商业模式不同和企业成长的依赖要素不同。
第一,从核心业务来看,传统制造的核心业务在于“产品制造”过程,核心是资源效率最大化。服务型制造的核心业务在于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过程,核心是顾客交流、满足、保留和关怀。从目前钢铁企业的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的关注点集中在产量、质量、能耗等指标,而比较忽视客户满意度的培育。
第二,从营业开支来看,传统制造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销售费用、研发费用、人力成本占总支出的比重低,原材料成本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大。服务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低,销售费用、研发费用、人力成本占总支出的比重高,原材料成本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小。从目前钢铁企业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的原燃料成本占据主要的制造成本,企业高度敏感于原料价格的变动。
第三,从资产要素看,传统制造型企业高度依赖于资产要素的作用而较少依赖于人力要素的作用,相反,服务型企业则高度依赖于人力要素的作用而较少依赖于资产要素的作用,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服务型企业的“第一资源”。从目前钢铁企业的现状来看,中国钢铁企业多为资产密集型企业,重固定资产的投资而轻人力资源的投入。
第四,从利润来源看,传统制造型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的差额。在服务型企业的利润总额中,提供服务所创造的利润占据重要比例。与传统的产品型企业相比,服务型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加企业的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中国钢铁行业为什么要向服务转型
1.外部环境迫使钢铁行业由制造为中心向服务为重心转移。
我们为什么要向服务转型?这是由行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决定的。从外部来看,一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终结,钢铁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低劳动力成本———将不复存在;二是环境的高负荷对钢铁制造业的压迫,钢铁制造的环境成本越来越难以外部化;三是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钢铁需求强度将降低,同时对服务的需求会上升。
2.行业内部环境也要求实施服务转型。
从行业内部来看,一是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常态,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富余生产能力可以转向满足个性化需求和高层次需求;二是钢铁行业同质化的产品竞争日趋加剧,任何一个企业企图以产品独步天下的时代已经终结,需要有企业率先创新竞争方式;三是中国钢铁全行业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有了较大提高,已经初步具备向服务转型的条件;四是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硬实力”已基本发挥殆尽,但服务转型所需的“软实力”发挥空间较大。
3.钢铁行业面向新兴产业的挑战也要求向服务转型。
首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将使钢铁企业的服务对象发生根本变化;其次是新工业革命对钢铁材料带来了新的挑战。钢铁作为基础材料行业必须适应新科技革命对材料需求的颠覆性变革,这不仅要求我们加快由钢铁到材料的转型,也要求我们加快制造的服务化转型,因为新工业革命将终结同质化大规模批量制造时代,服务将渗透到钢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4.中国钢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必须先强化服务能力。
制造的服务化是实现中国钢铁业走向世界的前提。当今世界优秀跨国公司阵营已经很难找到纯制造型企业,相反,综合服务型企业在这个阵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中国钢铁企业要成为国际化企业不是简单地在海外销售钢材,也不是简单地建设海外钢铁制造基地,更多的是服务能力的国际化。
(三)中国钢铁企业如何加快服务转型
1.要实现服务转型,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问题。
制造的服务转型表面上是传统制造企业的经营重心发生变化,实质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创新。为应对服务型制造时代的来临,我们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几个关系问题。
要处理好精品与服务的关系问题。服务型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现在我们要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并不意味着放弃“制造”的核心优势。相反,服务型制造一定是建立在精品制造基础上的,一个“粗制滥造”的传统制造型企业是不具备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客观条件的。
要处理好钢铁主业与多元产业的关系问题。许多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有历史原因。但我个人认为,现在很多钢铁企业向与钢铁非相关的多元产业尤其是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削减钢铁主业的比重不是服务转型的表现,钢铁制造的服务转型必须仍然聚焦于钢铁主业,通过服务把钢铁做得更好、更优和更强。
要处理好制造与流通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今在制造服务化的驱动下,钢企首先想到的是加强对流通渠道的控制,纷纷自建营销服务体系,减少流通环节,加大对用户的直供比例。在服务转型时代,渠道控制对制造具有决定性影响。钢铁毕竟不同于消费资料行业,钢铁企业在渠道建设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找准突破口,而不是一哄而上。
要处理好产能利用率与产品成材率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产能过剩时代,高产能利用率意味着钢铁市场的恶性竞争,我们应该把重心转到以精益运行为基础、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产品成材率的提高上。对于一个5000万吨级的大企业来说,提高1个百分点的成材率就意味着少损失50万吨的成品钢材,这远比产能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更有经济意义。
要处理好软资产与硬资产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过去以制造为中心的年代,钢铁企业注重硬件资产的投入和改善有其合理性,因为企业有产出就有收益;而现在从产出变成收益还需要“惊险的跳跃”,能否成功取决于员工的服务能力和顾客的认可程度。顾客、员工、品牌和商誉等这些软资产质量才是决定服务型企业成败的关键。
2.以软实力的提升加速推进钢铁行业服务转型。
服务转型的本质是企业从产品导向向全面九游j9官网登录入口的解决方案导向转变,对企业软实力的要求更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钢铁企业能否实现服务转型取决于企业的软实力,因此提升软实力是中国钢铁企业的当务之急。我认为,软实力的提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培育创新能力,确保技术领先。制造的服务化不是削弱研发创新的作用,相反,研发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是因为:第一,制造的服务化仍然是建立在产品制造基础上的,离开了产品这一载体,服务也就不复存在,而制造和提供用户需要的满意产品必须依赖产品的研发创新。很难设想一个产品缺乏升级换代的企业仅依赖改善服务就能赢得竞争优势。中国钢铁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还无法满足下游行业的超前需求,这是制约行业实现服务转型的一大因素。第二,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也需要研发创新的支撑。制造的服务化还必须不断创新传统服务的模式,因此企业必须在管理体制上同步创新。
增强捕捉和创造优质客户能力,提升客户基础。制造企业的服务转型成功与否与这个企业的客户群体关系重大,优质的高端客户群是行业实现服务转型的基本保障。如果我们的汽车板用户都是习惯于打价格战、以生产低端品牌为主、高度敏感于成本变化的车企,则依附于汽车板上的服务附加值就很难得到认可,所以要捕捉优质客户,但优质客户不能仅靠发现,更要创造。
提高驾驭大数据的能力,实现数字化企业。服务型钢铁企业,只有更准确地把握客户、员工的细分特征和个性需求,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市场和企业经营活动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云时代新处理模式下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将有助于企业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实现精准服务。
提高环境经营的能力,建设绿色钢铁服务链。钢铁业的服务转型离不开环境经营,钢铁产业要从一个高排放、高消耗的黑色产业转变为一个绿色产业,须要走服务化之路,环境经营能力决定服务转型的成色。
提高物流优化能力,发展钢铁电子商务。钢铁领域的电子商务是被看好的一个行业。但是,钢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最大瓶颈就是钢铁物流。钢铁产品的物流配送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快递物流,不仅需要更严密的组织优化能力,还需要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这方面的潜力十分巨大。
3.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以员工成长促企业转型。
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核心要素是人,员工是服务型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才能提升员工基础,促进企业转型。
实施以“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优化成本”为重点的人力资本战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表面看确实是增加了人工成本,但因为人是最能动的生产要素,员工境遇的改善带来的愉悦感会促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反而会使单位产出的人工成本降低,这在服务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服务型企业在以人力资本提升促进效率改善的同时,也改善了盈利能力。
推进以“强化人才激励”和“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为特征的人力资本策略。确定了与服务转型相配套的人力资源战略,就要实施相应的策略。首先在人才激励方面,要建立员工收入涨幅与人员效率挂钩机制,个人业务承诺的考核模式,甚至是股权激励、优先认股等激励模式。其次在人才发展方面,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投入,延长员工实际培训时间。
深化变革、转变作风,提升领导力。实现服务转型还须转变企业的领导作风,钢铁企业尤其是国企的领导班子的考核目标仍是一种以产量、质量和市场为重点,适合制造型企业的考核标准体系。这种考核的导向体系不利于促进企业的服务转型,须要深化管理变更,转变作风。企业的管理层是特殊的员工群体,如果说员工是企业最核心的资产,则优秀的职业经理层是核心资产中的核心,也要激励驱动。
从重资产、轻员工走向重员工、轻资产。钢铁行业由制造向服务转型的最大拦路虎就是这个行业的资产密度过大。钢铁企业要摒弃资产依赖的路径,克服投资依赖症,要从重资产、轻员工走向重员工、轻资产,企业未来应该将更多的资金应用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上。